郭贵星,男,基础与通识教育学院,教工党支部书记。他入职学校21年,先后发表论文9篇,主持学校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1项,省级课题2项,曾4次被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多次被学校评为“最佳员工”“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学校首届“优秀学习导师”,共获各级各类表彰60余项。
郭贵星老师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教科研项目与论文发表情况:
2020—2023年主持校级科研项目《独立学院文化通识类课程体系研究》 已结题
2021年参与课题《唐宋词在现代的弦歌演绎研究及文献汇编》,获得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
2022年参与课题《古典诗歌现代化演唱研究及文献叙录》,获得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
2019年在《科教导刊》发表论文《独立学院<应用写作>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2023年在《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发表论文《独立学院文化通识类课程体系的构建》
岁月积淀:初心如磐,二十一载笃行不怠
2003年7月28日,郭贵星老师踏入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现为“广州软件学院”),开启了他在教育领域的漫长征程。回忆初来乍到时的日子,他坦言道:“那时激情满怀,学校的老师并不多,什么事都会做。从扛水到领文具、布置办公室的桌椅,凡事亲力亲为。”
时光荏苒,二十一年转瞬即逝。郭贵星老师依然保持着从教的初心和对教育的满腔热忱,凭借丰富的授课经验与真诚的教学态度,他赢得了学生们的敬重与爱戴。当听到毕业多年的学生对他表达感激时,他总是眉宇舒展,嘴角含笑地说:“谢谢同学们还记得我!”
他深知教育的根本不止于课堂,更在于情感的共鸣。他希望所有学子都铭记母校的滋养:“有空回家看看,感受曾经的青春岁月,重温那些温暖的记忆。母校永远是你们的港湾。”
2024年,郭贵星老师参加2007届毕业生聚会
教学艺术:以故事为桥梁,以行动为示范
教育之路从不平坦,但热爱让郭贵星老师始终以昂扬的姿态面对每一次挑战。他深知,教学方法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信息化浪潮中成长的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兴趣逐渐减弱。对此,郭老师提出:“故事叙事是一种打破教学枯燥的重要方法。”
在他的课堂上,知识总是以故事为媒介,学生在情节的起承转合中汲取智慧,在人物的命运沉浮中思考人生。“故事不仅能传递知识,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郭老师说道。
与此同时,他强调,教师的言传身教远胜过千言万语。“课堂之外,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影响学生。因此,我们必须以身作则,注重仪表与行为,成为学生的榜样。”他不忘提醒年轻教师:“校园里应始终保持职业形象,杜绝随意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无声的教科书。”
2014年,郭贵星老师指导辩论队参赛时合影
个人成长:文学思考与语言的力量
教育之外,郭贵星老师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从未停下脚步。他潜心钻研,考取了中山大学现当代文学硕士学位。这段求学经历,不仅提升了他的专业素养,也让他对文学的意义与功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学的发展从未脱离娱乐的属性,”郭老师说道。“《诗经》最初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传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化人心。”在他看来,文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思想启迪,也在于提供情感上的愉悦与精神的慰藉。“在工作疲惫、精神紧张时,读一部网络小说放松心情,这也是文学的一种功能。”
然而,他同时提醒道,应警惕泛娱乐化对文学本质的侵蚀:“并不是所有带有娱乐属性的文学都应被拒绝,而是需要结合时代特点,通过引导实现文学的教育功能。”他以短视频为例,指出其尽管知识含量有限,但通过广泛传播,可以实现某些观念的潜移默化影响。
郭贵星老师认为,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相辅相成,是现代人必备的两项技能。在辩论赛、演讲讲座等活动中,他始终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好的表达来自长期训练,学生应多参与语言类比赛,多与人交往,逐步提升沟通能力。”他以自己的经历鼓励学生:“我高中时内向寡言,到了大学,才硬着头皮练习白话与英语,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逐渐掌握了表达的技巧。”
2021年,郭贵星老师获得学校“丝木棉奖”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教育是一段漫长的旅程,而郭贵星老师用赤诚与热爱为这段旅程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他将知识嵌入故事,用行动诠释榜样力量;他用无声的坚持,点亮了无数学子的未来。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二十一年的坚守,郭贵星老师不仅书写了个人的教育篇章,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教师的初心与使命。他相信,在教育的路上,每一分热爱都会凝聚成光,照亮下一代人前行的方向。
(资料来源:郭贵星 采访:李琳 谭歆頔 庄煜 编辑:房小铃 复审:钟志坚 审定:胡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