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同学们口中古灵精怪的波波师兄,也是华软近十年成长的历史见证者。他不卑不亢、戒骄戒躁,一直为华软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对他而言,在华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时光,不仅是他的青春,也是他人生中不可磨灭的回忆。他是林燕波,一位“先华软之忧而忧,后华软之乐而乐”的校友。
林燕波,2010届国际经贸系电子商务管理专业校友,在校期间获得华软奖学金等多项奖项,曾担任国际经贸系分团委编辑部部长及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2010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近5年。2015年离职华软,回乡发展。 没有付出努力,就不会得到回报。在校期间,林燕波的成绩一直都名列前茅,他不仅是“华软奖学金”的获得者,还多次荣获学生奖学金一、二、三等奖,他告诉记者:“学习成绩是硬条件,不管是评华软奖学金还是其他评优评先的奖项,成绩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而我们作为学生的天职就是学习,如果连学习都无法兼顾,那肯定不是一个好学生。如果你还想要拿华软奖学金的话,你必须得先了解评选的条件是什么,这个很重要,同时,这也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同学们可以把这个方向作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此外,他还建议同学们多参加校外竞赛,特别是可以挑战一些级别高的竞赛,拿到的比赛成绩越好,能获得“华软奖学金”的机率也就越大。林燕波也表示,他虽然鼓励和支持同学们去参加校外竞赛,可同学们不能为了拿奖学金而忘了初衷,多参加校外竞赛是以赛促学,也能提高我们的专业水平,而只要同学们努力过,自然而然将会得到应有的收获。 古文有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学期间的我们想要兼顾社团与学习并不容易,但是林燕波却不这么认为,他说,权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在于自己,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在他上大学的时候,除了睡觉,其他时间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学习。他上课的时候比较认真,期末也认真备考,所以能保持不错的成绩。他相信只要我们能利用好时间,是完全可以兼顾社团与学习这两方面的。他还笑道:“如果时间实在是不够用的话,大家都是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每天少睡两个小时,我相信也是可以的。” | ||
林燕波近照 | ||
毕业后,身边有很多人都到社会上奋斗,但林燕波却选择留校工作,他告诉记者:“我不得不提到我的辅导员,记得刚入大学,我其实是一个什么都不懂、非常胆怯的人。连面试都不敢去,是我的辅导员梁燕玲老师(编者:现任计算机系党总支书记)给予了我很多鼓励和帮助,让我在华软实现了蜕变。所以后来我就在想,以后有机会,我也要成为一名辅导员,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刚好大四那年学院招聘辅导员,我抱着尝试的心态,去投了简历,没想到最后能顺利入职。我记得当时有二十多人一起去面试,最后只留下了两个人,我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一个。如果不是留在华软,我想过去的那四年,一定没有那么精彩。”直到现在,林燕波对辅导员梁燕玲老师怀有感恩之心,他表示,梁燕玲老师是他大学期间的指路灯,没有她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他。 在华软学院工作的这段时期,林燕波告诉记者,他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熟悉从学生到辅导员的角色转换,而且也需要找到一些跟学生相处的方法。他觉得跟学生相处最重要的是心态,既要懂学生所想,又要立足本份。如果能学会将心比心,那么一定能赢得彼此的尊重。同时,他认为在担任辅导员的这段期间,他做得最好的事情就是将学生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关心他们每一件小事,并且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林燕波说,身为他们的老师,我们即要做他们的“慈母”,也要担当好“严父”这一角色,学生有困难的话,就要用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当然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批评他们,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红线”,什么错误不能犯,并以此为戒。 | ||
学生眼中的“波波师兄” | ||
对于如何跟学生保持良好的沟通,林燕波告诉记者,大众媒体能使老师跟学生维系很好的交流关系,譬如微信、微博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第三方窗口来表达自己真正的想法。据他介绍,在微博开始盛行的时候,他抱着随大流的心态在微博上分享一些心情或者吐槽一下生活,但在工作之后,自己接触的信息也越来越广,有什么事情都会在微博第一时间通知同学们。此后,微博就成为他与学生交流的一个窗口,当同学们遇到困难、疑惑都会通过微博向他求助。他说:“可能是因为大众媒体的影响力,使得同学们开始留意我这个稀奇古怪、爱吐槽、爱自黑的师兄了吧。”记者了解,林燕波因微博走红,粉丝数近4000人,被网友戏称“华软红领巾”“华软小灵通”等。 | ||
学生手绘毕业大合照 | ||
大学四年,任教五年,在华软正出于快速发展的时期,林燕波却选择离开这个给予他许多回忆的母校。他说:“我其实舍不得离开华软,在这里成长,在这里收获,在这里经历了人生中很多弥足珍贵的事情。但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行’,离开华软是因为家庭的原因,这么多年在外读书工作,陪伴家人的时间确实很少,父母的年纪也大了,为人子女也该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离职华软是我几经思虑,才做出这个选择的。” | ||
与爱人合照 | ||
林燕波说,尽管我离开了华软,但我仍心系华软。这里有我的青春、有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回忆。在这里,我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学到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希望师弟师妹能不负这四年大学光阴,定好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付出努力。 | ||
(供稿:学院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张若男 编辑:莫景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