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州软件学院新闻网!今天是:

第 1 期 李志兴:广州大学提前毕业第一人

时间:2012年07月19日 00:00浏览量:
李志兴:广州大学提前毕业第一人

联系志兴作为“开栏”人物时,给他戴了个帽,“怎说你都是学院一传奇。”他汗了下,回“没这么夸张。”帽子是戴了,但并没有戴高,就他在学校的情况的确成为名传:华软学院,乃至广州大学至今唯一一个提前毕业的学生,   03 年入学,在专科学习过程中获得学院最高奖学金, 05 年专科毕业并成功插本广州大学本部。访谈过程中,说到华软印象,他最为深刻的是   “自主”——这给予学子们有足够广阔的空间。

首期,让我们与李志兴一起回味他的这一段行程……?

主持:春晓

校友: 李志兴, 2003 级软件编程专业学生。

2004 年 9 月获华软最高额奖学金。

2005 年 6 月,用两年时间完成本专业三年的全部学分,提前毕业。

同年,成功插本于广州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读本科课程。

毕业后进入广东新华南方软件外包有限公司工作。

前半年,被外派到汇丰银行的软件子公司负责测试工作。

半年后至现今,回到新华南方参与政府项目的开发工作。

提前毕业是早作规划的果

主持—春晓:志兴,欢迎你参与“校友回味坊”的访谈。

我们先谈大家最为关注你的“提前毕业”话题,作为华软学院甚至广州大学目前校史中第一个提前毕业的学生,你自身如何看待?

校友—志兴:大家好!关于提前毕业这个问题,是出于个人情况的考虑。

一方面,在进入华软之前,我是在一间职业高中读计算机科目的。在进入华软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一些编程技术。尽管当中可能有一部分技术并不是最前沿的,但是也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我对大学生活早有规划。我打算大专毕业以后会继续就读本科课程。而且,缩短学习的时间可以令我充分运用时间,过得更加充实。因此,节省一年的时间对于我在整个大学阶段会有很大帮助。

但一直以来,我并不太推荐其他同学效仿。因为,对一门知识而言,入门总是要花不少的时间。而且,在最初的阶段,往往收效甚微。而在还没有入门的时候就接受大量的信息冲击,往往会产生很多混乱和疑惑,甚至是气馁。所以,我认为只要同样地充分运用时间,过得充实,就已经达到在大学学习的目的了。

主持—春晓:这是你的一场 “预谋”?谈谈当时的大学规划。

校友—志兴:呵呵,也可以这么说。华软学分制度里提到,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两年至六年)。但是,在进入华软后,很多的老师和辅导员都并不清楚到底要如何去实行。而且,当时在第一个学期,学生根本不能选课(课程已经由学校安排好了)。因此,粗略一算,要在四个学期内修满全部的学分的确比较困难。第一个学期结束后,在选课的时候也规定了学分的上限(当时为   28 分),我也差点打消了这个念头,幸好在新学期初的一个学生会议上,我向院长提出关于二年修完全部学分与选课学分限制的问题后,院长便体贴地安排了 罗琼   老师帮我向学院各个部门沟通课程上的安排。这样才得以在后面的三个学期里能顺利的安排课程。其实,当时一个学期的全部时段加起来的话,里面可以包含 80   个学分的课程。所以,在当中安排 30 几分的课程是不会太困难的。在其它大学里并不存在如此高自由度的选课制度,因此,要是在其它大学里基本上很难提前完成学业。

主持—春晓:用两年时间“压缩”了本三年的课程,你感觉吃力吗,如何做到更科学的安排学生生活的?

校友—志兴:刚我也提到,在进入华软之前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因此,在专业课方面我并没有遇到太大的困难。我有几个同专业的同学当时在第一、二学年的课程安排也不比我少的,他们到了第三学年基本上除了实习和毕业设计,也没什么课程。所以还是吃得消的。

―――――――――――――――――――――――――――――――――――――――


             
         
(配图:华软图书馆合照,右二为李志兴)
         

请先行思考为何插本

主持—春晓:之后你顺利“专插本”上了广州大学,请放些“招”。

校友—志兴:关于“专插本”的问题,我倒是想建议大家先自己思考一下为什么要“专插本”?我倒是没有听说过有任何一位伟人是漫无目的地就能成功。也许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如果你有不能失败的理由,我相信你也一定能做到。不管是“专插本”,还是更远大的目标。

主持—春晓:插本成功后,你对比在华软学院与在广州大学的学习、生活, 感觉有什么异同?

校友—志兴:在广州大学学习以后,除了课程上会相对轻松一点以外,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于我而言,在做了相关的规划后,生活上都是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充实。

主持—春晓:那么,针对这两个阶段,你是否也是主动地去选择在不同阶段完成不同的内容,是怎样的?

校友—志兴:我相信如果不是自己选择的话,就丧失了主动权。事实上,我在职业高中学习后,已经有能力到单位工作了。但为了求知与提升,我选择了再花四年来深造的。至于具体的内容,我倒觉得不用太在意。因为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安排。我的确会安排一段时间去完成一件事,相信是没有人能精确地预计到一两年内将会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只要一天下来你觉得又比昨天多学到了一点知识,或者又比昨天多进步一点。这样,我就觉得已经很充实了。

――――――――――――――――――――――――――――――――――――――


         (配图:华软时期合照,右二为李志兴)
         

大学时光里思考的事

主持—春晓:有人说大学是人生受教中的一种解放;也有人说大学真正要培养的是学习的能力,以及独立的思考的园地……,对你而言,大学意味是什么?

校友—志兴:嗯,前一种说法也许比较符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一个小孩往往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尤其在接受知识方面(身边的家长都已经安排好了)。往往是到了大学的时候才开始有选择的机会。在职业高中学习,也许是对我在初中时没有专注在学业上的一种惩罚;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恰恰给了我提早获得“解放”的机会。所以,自那开始,我就已经有充足的机会去选择与思考。进入华软后,我并不需要花几年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方向,而是将之前的思考与规划化为实际行动。

主持—春晓:那你觉得在人生旅程中,来华软的这一趟,最大的收获是?

校友—志兴:我的技术水平与其他知识的收获并不全是来自于在华软学习的日子,甚至在有些知识上爆发性增长的时期也是在华软毕业以后才出现的。但是,华软的确提供了一个国内仅有的学习平台。我觉得最贴切的两个字形容华软就是――自主。而且华软在短时间内能取得很好地发展也是离不开自主二字的。如果你有在传统大学里学习的经验,也许你就能深切体会到你仍然没有很多的自由和选择。例如,当一份期末试卷就完全决定你命运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学期下来,你除了懂得做题以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收获。至于“实用”,就更不要提了。在这样的环境里,教授只专业于理论知识,几乎不考虑知识运用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对比下来,在华软的环境里,我有更多的机会去独立思考,培养自己的兴趣和能力。

主持—春晓:对你后来的历程有什么启发?

校友—志兴:如果将来我有机会参与管理工作的话,我相信自由带给我的启发会使我更胜任这样的工作。它能激发个体甚至团队的最大潜能。

――――――――――――――――――――――――――――――――――――――

工作是学业的延伸

主持—春晓:从走出校园到走进社会,你的经历是怎样的,平和过渡还是辗转波折的?

校友—志兴:至于是平和过渡还是辗转波折,这个只在于个人看法。对毕业生来说, IT   类工作的确不是很好找。市场上动不动就是要有两年工作经验再加上一堆可能连听都未听过的框架技术。但在工作上的要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虽然在招聘上的条件往往会让你却步,而我丝毫也不会觉得困难。

事实上,在毕业前我也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在技术方面的要求,一般都可以符合。只是一般因为公司不太愿意接纳毕业生,所以就只能多投些简历来争取机会。那个时候,我每天投十来份简历,每天接二到三个面试通知,然后每天面一到两次试。基本上,几个星期就会有满意的收获。而工作后,几个星期左右,一般都可以得到上司的认可。事实上,真正的工作一般都不至于复杂到无从入手,至少你不会是第一个做这项工作的人。但是,很关键的地方就在于你到底愿不愿意适应。因为,我还真没见过一个正常人很努力但是又被辞退了。

主持—春晓:如何将大学时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校友—志兴:个人认为,如果只是单纯学以致用的话,我相信我连最基本的工作要求也不符合。有调查显示,一个大学毕业生的知识,每年将会以   20% - 25% 速度变得过时。如果一个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四到五年都没有得到新的知识补充的话,大学的知识将无助与他的工作。坦白说,就 IT   行业而言,我真不太相信有毕业生能只依靠大学课程里的知识就可以满足于工作。因此,大学课程里的知识可以很好地作为行业知识的入门,但是,绝不是很好的生存工具。所以,我更加推荐通过课外的   8 小时来丰富自己的内涵。

主持—春晓:的确,八小时之外的提升很重要,那就你现在的工作岗位,你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校友—志兴:在道理就像购物一样简单,很多时候,一项工作并不见得就你一人能完成。但是,如果上司总能安心地把工作交给你的话,我相信就算在金融海啸时期,只要公司还在也一定会有你的位置。另一方面,永远不能忘记的是,长江后浪总是能追上前浪的。如果一直都不注意新知识的吸收,经验的积累和思维上的成长,后辈往往就能以后发优势来代替你。

主持—春晓:工作上的规划是怎样的?

校友—志兴:如果是职业生涯规划的话,对我而言,觉得得这样的规划会有点偏离实际。因为,以今天的认知去准确地规划将来的情况,往往显得难以预计。我更倾向于既专注于自己本份的工作,又多关心身边发生的事情。当出现有意义的信息时,就适当调整自己计划与安排。我想,这样才是真正的与时俱进。

主持—春晓:走出华软后,和校友们是保持怎样的一种联系?

校友—志兴:毕业后,偶而也会与校友们聚会。聚会的时候,尤其会对互相之间的工作与发展比较感兴趣。一方面可以交换意见,另一方面又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社会与行业的变化。获益良多。

主持—春晓:最后,留下对母校的寄望或祝福?

校友—志兴:希望每一位华软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理想,编写美好的人生!

主持—春晓:至此,我们首期的校友访已结束。感谢志兴的用心参与。

也祝福你朝自己的目标继续前行。

校友—志兴:谢谢,拜拜:)!

上一篇:第 2 期 陈志桦:竞争筹码 还看实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