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州软件学院新闻网!今天是:

第 9 期 陈垚:在感恩中成长

时间:2012年07月26日 00:00浏览量:

刘铭,05级软件工程系学生。在校期间曾获华软奖学金,优秀学生二等奖。现就职于嘉信理财集团美国旧金山分部,关注企业IT系统构建、人机交互、计算机哲学等。

美国现况



             
         
         


           
         

许江虹(以下简称许):刘铭,好不容易终于与你联系上了。我们知道中国与美国是有时差的,现在应该不打扰你的工作或休息吧?
刘铭(以下简称刘):现在还早,是晚上8点多,刚刚下班回家吃完饭。有网友把在国外工作和学习但又用网络和国内联系的这种人笑称为“时差党”。
许: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好奇,你是怎么从中国到美国Charles Schwab(中文名嘉信理财集团)去工作的呢?刚毕业时是否在中国的企业工作过?
刘:在中国的企业实习过,然后通过面试进入公司的。开始是有个猎头找到我,问我有没有兴趣,我就去看了看,觉得发展前景和待遇都不错,而且对他们庞大的IT系统挺感兴趣,就答应下来了。
许:公司的主营业务是什么?
刘:公司主要是经营金融类的业务,是为投资人提供各类理财服务,如股票、期权、基金、借贷、银行、国库券、货币、退休计划等。
许:根据你的专业,你应该是负责与IT相关的工作吧?
刘:是的。金融业和电信业的IT系统都是非常庞大、非常复杂的。我目前的工作职责是开发和维护公司的一些IT应用系统,以及实现在市场推广过程中一些自动化的流程。举个例子来说,公司推出一个新的理财产品,要拉回头客,那么你要发几十万封电邮或者印刷的邮件。这时候就有大量的数据和逻辑要处理,比如说按照每个客户的财务情况来给他们推荐不同的计划。
又如说现在有新的法令出来了,现有的计划要改,那就工作就多了,得统计和整理什么样的文件和哪些客户受到影响,需要更改。这些大量繁锁的重复的工作,人是做不完的,只有交给机器去做。
许:你的同事是美国人居多吗?平时交流都是用英语吧?
刘:几乎都是美国人。我们部门一百多人中除了我还有另外两个中国人,一个是做交互式设计,另一个是做美工的,不过因为职责的范围不一样,也不是每天都有机会与他们交流。
许:能够自如地与同事们交流,那你的英语水平一定很棒啦!你的英语是怎么样练成的?刚刚过去的时候有没有遇到困难?
刘:刚刚过去的时候肯定有困难啊!因为语言是与文化密切联系的,所以你要是不了解一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就算你上多少堂课,懂多少词句或者考试拿多高的分数,也是不能在实际当用运用自如的。
至于我的英语是怎么练成的,我觉得我学的英语偏向于实用型的,而不是考试型的。我是通过多看电视电影,读文章和书籍,以及跟别人交流和听人家说话学来的英语。如果你现在让我去考四六级的话,我也未必能考得过,因为试卷上很多考语言细节的东西我不熟悉。就好像大家都很熟悉汉语吧?现在让大家把这篇汉语写的文章里的主语、谓语、宾请、定语、状语、补语全标出来,很多人未必能标对。这个说明应用和考试是两回事。
许:我所理解的你所说的实用型就是注重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对吗?在中国,应试教育令很多人变成考试的工具,一旦要交流的时候,个个都就成了聋子或者哑巴了。
刘:就是这个意思。比如说就算是让我过了英语四六级,跟我说个英语笑话,可能还是不会懂。对于我们平常人来说,语言是用于交流用的,如果只拘泥用哪个介词比较好或者“茴”字有多少种写法这些蒜鸡毛小事,却不能真正运用在交流中,那倒不如省点时间去做其它事情。
许:那是当然的,其实考试拿证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那你认为了解外国的文化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刘: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利用互联网应该是最快最方便的一个方法了,可以找各种各样的网站来看看。比如看看新闻,你会发现编辑们是很喜欢玩文字游戏的。就是说你拿着字典查可能也会摸不着头脑,因为语言的用法变幻起来的时候,会远远超过字典能够解释的范围,很多语言都有这样的现象。

印象美国



           

许:在美国有一段时间了,印象如何?
刘:总体印象不错,觉得中美两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人民,都有很多值得相互学习的地方。比如美国很强调个人主义,要是能和中国所强调的集体主义相互融合一下就好了。
许:觉得中美文化有什么异同吗?
刘:我到现在为止都没想到有什么精炼的语言来归纳,因为可以说的地方太多了。但是我在《三字经》里找到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来回答:性相近,习相远。也就是说无论哪里人,人的本性是一样的,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会非常不同。
许:是否觉得美国是个相对自由和平等的国家?
刘:人人平等的观念确实是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就算是面对一个餐厅服务员你也不能胡闹,不然别人可以拒绝为你服务。而我现在主管用的也是和我一样的桌子椅子、一样的电脑,在一样的地方办公,反而她所使用的空间比我的还要小一些。还有在清洁工帮我们倒完垃圾擦完桌子之后,大家都会跟他们说谢谢,有时还会给礼物给他们,反而没人送礼物给主管。以前也有闹过总统借钱被追债这类“笑话”。
许:哦,这的确与国内有一些区别。在美国是否认识了一些新的志同道合的朋友?
刘:当然有。很多人都很容易相处,但现在认识的朋友还没有在国内的多。西方国家的人很注意隐私,所以在交往方式也和中国有不一样的地方。
许:可以举个例子吗?
刘:例如一般的交谈中不会随意问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況、宗教信仰、政治立场等。而且有的法律还规定企业招聘员工时不可以问及个人资料,所以写简历时不需要写性别、不需要贴照片。又例如说去别人的家要提前一段时间预约之类的。
许:这在国内听起来似乎很奇怪。其实文化的不同,也就造就了习惯的不同。


华软时光


           

拿了奖学金之后的庆功宴


             
         

许:你大学期间做过什么实践活动啊?
刘:做过一些软件项目,具体情况一下子没想起来。记得做过几个比赛用的评分系统。这类应用的特点是逻辑非常复杂,而且对正确性的要求高。假如运算的数据产生一点偏差,影响也会非常大。也有过两次失败的项目经验,但我非常庆幸有这些失败的经验,能让我看到很多成功时看不到的事情。
许:网上有个笑话:失败并不是可怕,关键是要看它是不是成功的妈。
刘:哈哈,其实这个笑话是有喻意的。它说的是“失败乃成功之母”也不是绝对的。为什么有的人能在失败中炼就出成功而有的人不可以,除了机遇和运气,还有就是你能不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我们天天在研究讨论怎么能成功,媒体也天天为成功的个案歌功颂得,但是却很少听到讨论失败的例子。不总结和学习失败的经验的话,要是重蹈覆辙,我倒觉得一点都不奇怪。
许:你认为学校的自由选课制度蛮好,你当时大概选修了什么课程,而这些课程是对你以后的工作起了很大作用的?
刘:我当时选的课大概是两种:一种是选自己有信心轻松通过的,一种是选自己感兴趣的。选自己容易过的课,听上去好像没什么意思,但有时候一些好的课程名额有限,选不到的话,选一些容易过的课程,不但能帮自己减减压,而且对建立自信挺有帮助。而选感兴趣的课程的话,我要不就是觉得课程内容实用,要不就是对主讲的老师不错。而且我还有一个“损招”,有些经典的高难度课程,说数据结构,我想听但又不想被卡学分的话,我就采取旁听的办法,问选了这门课的同学拿时间表去旁听,即听了课,又不用考试,一举两得。但是因为没有压力,所以非常考验人的毅力。
许:是啊,这的确是很考验一个人的毅力。
刘:至于课程起的作用,在我的经历来说,我倒觉得实用性的课程起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非常培养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也就是说我现在工作并没有直接用到课程和课本上讲的东西。但是这些通过那些内容和技术,让我知道了:哦,原来可以这样子。反而另一些基础性的、原理性的课程,我觉得几乎是产生直接作用的。具体的技术总在变化,但是原理性的东西,是很长时间不会变的。就像现在广泛应用的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从提出到现在,应用了半个世纪了,还没人能提出比它更有效更便宜的体系来。

人生感悟

许:你在国内的朋友很多,他们都给了你不同的启示?
刘:是的。我认识的人当中有人有过一些成就,也有人吃过很大亏,有人受人欢迎,也有人惹人讨厌。他们的故事对于我来说是最好的人生读物。多接触各方面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可以给你很多的启发。
许:当然,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不尽相同。
刘:是的,我说这个是因为见过有些师弟师妹看别人不顺眼就排挤人家。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心态,对于一个很讨厌的人,你也可以从他身上学习到什么样的行为会引起大家的反感,自己引以为鉴,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许:你说有一次和一个师弟的聊天至今让你记忆犹新,你们聊了些什么?
刘:师弟问我:学什么技术最有前途。我说我知道有一种东西最有前途,而且永不过时,永远强大。他问我是什么。我说:是一种建立在良好的基础之上,并能把各种已学知识融会贯通,然后快速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能力,这种东西,最有前途,而且永不过时。他呆了一下,似乎明白了。
特别是搞IT技术的,由于更新得太快,会很容易使人浮躁,要是总追求最新的东西而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的话,那么就会把大量的时间浪漫在随波逐流上面,最终什么也得不到。
许:那是否有什么想对师弟师妹们说的?
刘: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思考,明辨是非、分清优劣。我们之所能进步,是因为我们不只是继承了前人的东西或者学习了别人的东西,而且还能把这些学过来的东西去伪存精、添砖加瓦、精雕细琢。人的经历是很奇妙的,你不能像数学一样把人家的公式套到你身上就得到预期的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能力,要多结合各方面的情况,包括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和摸索出适合自己的道路。这个世界总体是存在于一种平衡当中,没有任何东西随时随地都处在绝对的优势或劣势,只有看清楚了事物的各各方面,才能阴阳制衡,扭转乾坤。
许:师弟师妹肯定能从你的经历中获益良多。
刘:过奖了。我的QQ号码是121250178,欢迎大家加我交流。
许:谢谢你这么贴心,还想着母校想着师弟师妹们,现在已经很晚了,不打扰您休息了!晚安!
刘:晚安!

后记:结束采访已经是美国时间晚上11点了,而刘铭告诉我在美国竞争很激烈,美国的软件工程师一抓一把都是十几年工作经验,而且当中不乏斯坦福和麻省理工这类有名校学历的人,所以他还要继续充电继续学习,提高竞争力。从他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为何能优于常人,得到在美国这种计算机产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工作的机会。衷心祝愿他前路越走越宽。
上一篇:第 10 期 林灿东:手绘蓝图,实现华软树下的愿
下一篇:第 8 期 周伟淇:光影定格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