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州软件学院新闻网!今天是: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第 50 期 王洋:一英里的跑道,做自己的英雄

时间:2014年05月21日 00:00浏览量:

王洋,我院2013届网络技术系毕业生,在校期间曾获得优秀学生奖。目前就读于香港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他信奉的座右铭是:一英里的路,只能带你走一英里;但一英里的跑道却能把你带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王洋


考研之路的探索


记者(以下简称“记”):王洋师兄,你好!很荣幸你能接受本次采访。师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考研的念头的呢?

王洋(以下简称“王”):你好!说到考研的念头,应该从大二与几个朋友间的一次聊天说起。那时候我们聊到考研的话题,大家都感觉很有压力,因为在中国大陆考研就是另一场高考。当时我就说香港的大学是不用考笔试的,大家那时候都只是听一听就算了,但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把它当真了。

记:为此做了多长时间的准备呢?

王:从那时候开始,我在不断提高自己绩点的同时,还尽力让自己适应雅思考试及日后学习所要求的英语交流环境,并且从各个渠道了解香港各个大学的学习环境及方式,提前做好让自己能尽快融入新环境的准备。

记:那么考研需要考什么科目?过程又是怎样的呢?相信师弟师妹们都很想知道这方面的知识。

王:香港大学研究生的录取过程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说的考试,而是以面试形式来进行的。虽说如此,但申请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给我们的一个“考试科目”。从开始的学校、专业选择,了解要申请的学校的资料,到个人陈述的编写,努力获得来自老师的推荐,这些都是一项又一项的挑战。而最后的面试则是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其中开放话题讨论尤为重要,在这一个环节的表现可以让面试官马上决定是否录取我们。

记:在你备考香港大学时,有遇到过什么特别难跨过的门槛吗?你是怎么解决的?

王:因为香港大学的申请条件中有一项是对雅思分数的要求,这个条件是总分6.0,同时单项分数不低于5.5,这对于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很难跨过的槛。虽然我认为我的英语可以较为顺利地进行日常交流及部分专业领域交流,但由于从前的英语学习方法多少有些应试教育的成分,这就给我在雅思考试中带来一些障碍了。为此,在备考过程中我参与了相关的培训,做了许多来自剑桥大学的真题,努力学会应用更多相关专业领域的词汇,并且不断心理暗示自己雅思比四六级简单,最后如愿以偿得到了6.5的总分,达到了申请要求。

记:可以跟我们讲一下考研成功地感受吗?

王:当拿到香港大学的Offer时,首先会有一种成就感,因为非常高兴自己在华软四年来的努力得到肯定,自身价值得到了认可。其次就是有一种使命感,因为在接下来的一年,我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来继续提升自己的价值。

香港大学

新生活,新开始


记:香港大学的学习环境是怎样的呢?

王:香港大学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相当开放的学习环境,每一节课上,教授们都致力于建立一个良好双向交流的课堂环境。而且学生可以选择是否参与这一次课堂,因为除了课堂,我们还可以到大型自习室、图书馆、实验室等进行更多的学习,它们都是24小时开放的。学校认为学生有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时间与方式进行学习。换言之,没人会把知识不断地灌输给你,一切的学习都需要自觉。

记:香港大学的学习制度跟大陆的有什么不同?去到那里有什么不习惯的吗?

王:香港大学提倡开放式学习,我们不会仅仅因为考试而学习,而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这体现在香港大学70%以上的考试都是半开卷或者开卷考试,我们可以把这一个学期所学到的内容总结到一张A4纸上,然后在考试过程中参考自己的总结。刚开始,我对这一种考试方式,就是如何去总结挺不适应,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但经过一到两次考试后便逐渐适应了。

记:有人质疑“考研到底是为了继续深造还是逃避就业”,你的看法是怎么样的?

王:确实,考研还是就业曾经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因为就业意味着可以实现自己20多年来所积累的价值,但我最后仍然决定考研,因为我可以在通过更进一步的学习创造更多属于自己的价值,为自己扩大就业的空间,获得更多机会。

记:对于考上研究生后有什么学习规划吗?对于未来又有什么计划呢?

王:在研究生的学习中,我除了会继续深入研究自己一直坚持的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还会根据香港的一些就业需求进行更多的学习,这包括了更多的Java、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还会用心地去体会香港的一点一滴,因为其与大陆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至于未来,自身也有许多的短期计划,最近的一个就是希望可以在1-2年的职业训练生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相关引申知识,并且尽快融入到香港社会中。

记:作为一名研究生,你觉得你对研究生的感受和别人眼中艳羡的“学霸”有什么不一样呢?

王:可能在很多人的眼中,“学霸”是那种很认真读书并取得好成绩的人。但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生申请过程及半年的学习下来,我觉得研究生远没有这么简单,因为研究生更注重的是自我的创造能力,而不只是读书,我每天都要面对需要高度创造力的作业与实验任务。

记:大家说所谓“中国式教育”是过于注重考试,而忽略了学生实际的交流能力,你的体会又是怎样呢?

王:应试教育或许是一种可能可行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方式确实不是最合适的一种。虽然应试教育确实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但却没有告诉我们如果正确地应用这些知识,这有点像我们获得了一桌美味的晚餐,但却没有合适的工具去吃,结果我们只能用手抓。


在华软的日子

记: 以前在华软的学习对你来说是否具有挑战性?

王:部分科目上,确实很有挑战。因为大二时就有考研的打算,所以很努力让自己的绩点有进一步的提升。但光提高绩点还是不够,我还参与了很多社团活动与各种各样的比赛,这些也是学习的过程,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

记:那你对华软有什么看法?

王:我非常感谢华软在开放与创造上为我们提供很多空间,鼓励学生创建并活跃于社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比赛机会等。作为一个已经离开华软的毕业生,我衷心希望华软可以继续沿用这样的模式并得到更大的发展。

记:想对师弟师妹们说些什么吗?

王:把大学当做是一英里的普通道路还是一英里的跑道,全凭自己的选择。如果愿意把它当做日后起飞的跑道,那么就应该好好学习,多参与一些社团活动、比赛,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所在。

记:再次感谢师兄抽空来接受我的采访,祝你学业进步,越来越好!

王:谢谢!


(采写:学院新闻中心实习学生记者 罗晓然 编辑:董鑫)


上一篇:第 51 期 林展琴:坚持,让骨感的现实变得丰满
下一篇:第 49 期 罗超鹏:张新立创 勤健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