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志勇,2012级网络技术系网络设计与管理专业学生。华软奖学金、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CMH奖(即国家二等奖)、单项奖学金及学生奖学金获得者。他热爱学术研究,热爱数学建模,长期从事数据科学、网络科学研究。


大一时加入网络管理协会(NA)技术部、数学建模协会,并首次代表学院参加国际比赛(MCM);大二时创建学院首个数学建模集训队并担任队长;大三担任2014级信开一班导生……黄志勇在大学生涯中长期带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现从事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科学等相关实习工作。2015年,黄志勇、李楚澄、冯绮妮团队获得“华软奖学金”,黄志勇作为团队代表接受了新闻中心的采访。



“华软奖学金”获奖团队(从左到右:李楚澄、黄志勇、冯绮妮)


学术研究需要长期坚持

黄志勇是一个专注的人,而他对比赛的专注已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连续三年参加同一个比赛,曾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ICMH奖(即国家二等奖),他告诉记者:“参加这个比赛是因为我从小就热爱数学,大学入学前我就搜索大学里面跟数学有关的比赛,然后就知道了数学建模,接着从军训开始研究数学建模。大一开始我就参加这个国际比赛了,此后每年都带队参加,所以今年也理所当然去参加了。”黄志勇说,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一同参赛是很重要的,一开始,他在数学建模协会里物色队友,后来自己创建数学建模集训队,便在集训队里面培养和寻找队友。黄志勇告诉记者,这是他个人第三次参加数学建模比赛,今年参赛团队里的每个成员都参加过其他数学建模竞赛,同时也获得过不少奖。



黄志勇本人


“从严格意义来说,我个人可以说整个大学生涯都在准备这个比赛,”黄志勇说,“在这个过程我要感谢的人很多,特别是为我提供了最大帮助的彭泽峰师兄,他是数学建模协会的创始人,2013届优秀毕业生,也是华软奖学金获得者。他是我数学建模的启蒙老师,在我还没入学的时候,我就在新生群联系上他,和他一起探讨数学建模。”


奖学金是每个学子梦寐以求的荣誉,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且专于自己研究的人。黄志勇从三方面与记者分享了自己获得“华软奖学金”的经验:一是,想获得奖学金并不容易,你得要有一颗想拿“华软奖学金”的心,从一开始就要做好准备,明确自身的优缺点;二是,不能孤军作战,要找到志同道合的队友,团队间要相互帮助;三是,长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坚持、坚持再坚持,绝不气馁、绝不服输、绝不放弃。


荣誉背后是鲜为人知的艰辛

“华软奖学金”是我院无比崇高的荣誉,但在光鲜华丽的背后,却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奋斗细节。谈到这一点,黄志勇告诉记者,他大一的时候,第一次代表学院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四天四夜,他手写的论文稿子和模型报告有60多页,累计睡眠时间只有10个小时;大二参加竞赛,他们团队坚持到最后一刻,通宵达旦把论文的最后部分完成;大三参赛,凌晨时刻机房只剩下他们一支队伍,最后时刻还在讨论题目。黄志勇认为“华软奖学金”是对他们团队努力的肯定,也希望数学建模集训队的师弟和师妹能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



黄志勇为集训队授课


竞赛有利于提高自身能力

对于学习及竞赛心得,黄志勇与记者分享:“我参加过的比赛太多了,如数模美赛、数模高教杯国赛、数模电工杯比赛、‘蓝桥杯’C++编程比赛、ACM网络赛等,只要是和我研究领域相关的竞赛,我基本都会去参加,后来觉得整天参加比赛也不行,就挑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比赛来参加,留点空间做学术研究和项目开发。”黄志勇认为,他一直把“以赛治学”和“授人以学”作为自己的学习理念,因为参加竞赛,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高手竞争,会让人不断地前进,在教导别人的同时,是对自己掌握知识的检验和分享,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华软让我成长

四年的大学时光如白驹过隙,黄志勇表示,他要感谢的人真的太多,最想感谢的当然是他的每一位队友。因为队友的陪伴,他们熬过了无数的集训;因为队友的鼓励,他们坚持了每一场“战役”;因为队友的信任,他们走上了更高的舞台……黄志勇还说:“还记得当年,我几乎是以高考成绩最后一名进入华软,我能得到今天的成长,真的非常感谢华软带给我的一切,是华软让我过上了一个非凡大学生活、是华软让我自由地展翅高飞、是华软给我提供了机会和舞台。”另外,黄志勇寄语在校师弟师妹:If you want to go fast, 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供稿:学院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张若男  编辑:莫景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