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618日,学院邀请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的利文教授,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名为《孝顺的演变:从儒家经文到现代中国》的讲座。讲座持续了近两个小时,利文教授结合自己的经历,深入浅出地向我们讲述她这些年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利文教授

 

古今中外之“孝”

据悉,利文教授原为广州人,曾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03年技术移民到新西兰,是一名社会心理学家。讲座上,利文教授从“孝”字讲起。她说,“孝”由“老”的上半部分和“子”组成,如果将家庭看成人的身体,那么上有“老”为头,下有“子”为脚,双手看作兄弟,同时身为子女和父母的自己则负责连接好每个部位。利文教授指出,古时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孝的其中一个标准就是是否和父母住在一起,生老病死,侍奉父母。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这种评判标准逐渐被打破。医疗政策的改善使得子女不再需要时刻守护在父母身边,子女也因住房政策的改变开始更多地尝试自己买房、供房,离开自己的父母在外地居住和工作,可见孝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在西方国家,对孝的表现是另一种情况,利文教授称之为“有距离的孝”——子女长大会自然而然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父母老了之后则进入养老院。子女会带上自己孩子定期探望父母,或是开车接父母到自己的家里吃晚餐。移民家庭里面,父母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但孩子认为自己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在这里,利文教授讲了一个自己的例子。她问她儿子:“你长大愿意和我一起住吗?”“Nomomyou need to go to rest home!(不,妈妈,你得去养老院)”她儿子如是答道。因为他的外国朋友都认为,父母老了就去养老院生活。

 

国内老人移民后出现的问题

研究国内老人移民新西兰后出现的问题是利文教授重点研究的范围。在新西兰,想要把国内的亲人接到国外团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么等上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等到排位,要么花钱买。移民后,由于老人们从来没有在新西兰纳税却享受到福利待遇,这激起了新西兰本地人的不满,认为这些移民占用资源,04年甚至发生过老人遭殴打的情况。

 

据了解,利文教授利用访谈的形式对几十个老人进行研究。她向老人们学习种菜(种菜可以说是这些老人的精神寄托),借此拉近彼此距离。住在她家隔壁的是一位东北的老太太,访谈时这位老太太数次讲到“我们这辈人什么苦都经历过了,还有什么忍受不了的。”终于,利文教授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这么说。老太太答道:“我现在的家庭很不幸福,女婿不信任我。有次我用了一下电脑,隔天密码就被改了。”短短的一句话,却透露出许多的无奈。

 

毫无疑问,利文教授在访谈结果中发现了非常多问题。许多老人有时还没准备好就已经移民,住在一起后发觉自己并不能马上融入子女的家庭。并且,在国外跟子女住在一起的情况和国内不同了,如今房子的产权不再是老人的,于是日常生活变成父母需要看子女的脸色行事。另外,多数老人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他们多半从子女家搬了出去,自己租房或者住廉价公寓,靠政府每月发放的救济金生活。

 

在国外,研究结果确实能对政策产生影响

来到华软,利文教授和我院何大进院长有过一段谈话。何院长问:“在国外发表这么多论文是否真的有作用?”答案是肯定的。她讲道,曾经有段时间,澳大利亚对留学生的限制很多,留学生甚至需要先通过某项英语考试才能到餐厅打工,而餐厅恰恰是练习英语口语的最佳场所。利文教授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写了一篇文章,后来政府对留学生的政策确实有所倾斜。这对研究者来说是非常美妙的,说明自己做的不是无用功,而是确确实实产生了作用。

 

当问到“将来是否会回国内做研究”时,利文教授给予否定答案。她说:“一来,我在国外已经生活了十年,早已无法适应国内灯红酒绿的生活;二来,在国内几乎没有人脉,拿到研究项目资金非常困难。”

 

(供稿:传媒中心学生记者 钟达平 延军/摄 编辑:莫景淇)

 

附:利文教授简介

利文博士(女),是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心理学院特聘研究员。其研究领域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移民和难民心理健康,留学生心理健康以及社会政策与社会老龄化问题等。曾获新西兰顶尖 成就博士奖学金和詹姆斯库克大学青年科研之星荣誉称号,出版了两本英文专著,在知名学术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近80篇。

 

现活跃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社会服务领域,任澳大利亚难民委员会委员和汤斯威尔市跨文化中心青少年咨询小组成员,并担任澳大利亚汤斯威尔市华侨会的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