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惜春,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152月受聘为我院电子系教师。廖教授为广东江门市重大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委员会专家委员、广东省计算机学会单片机分会常务理事、科学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编委会委员和江门市电机学会副会长。2005-2014年受聘为教育部中南地区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廖惜春教授与同学们在交流

 

教学经验丰富,研究成果丰硕

廖惜春教授于19821月毕业于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技术专业,毕业后主要从事短距离无线移动通信理论及其应用、智能检测技术与信息处理的研究与教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物联网技术及应用”“射频技术”“智能检测技术与信息处理”“LED驱动电路及应用”等无线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廖教授有33年高校教学经验,曾任五邑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先后主讲过电子、通信、物联网等专业的多门主干课程。他主持和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10多项;主持完成教研教改项目6项;主编出版了教材两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廖教授先后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江门市科学技术奖、广东江门市优秀教师、五邑大学教学名师等50余项奖励。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软件著作版权2项。

 

教师应有先进理念,并能引导学生创新

教师如灯,照亮学子前行的方向。廖教授介绍,他希望把先进的理念和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记者采访廖教授的时候,他正在做下学期“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实践”课程的备课,廖教授告诉记者,这实战内容包含“智慧农业”“水产养殖”“智能家居”“路灯控制”“环境监测”和“安全预警”等。“我们电子系偏重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学生必须学用结合。我们的老师需要告诉学生实时分析市场的需求,并引导同学们做最先进的实训。老师,应该是能给学生带来基础知识、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理念和指导学生创新的人。”廖教授说道。

 

记者了解,在第七届嵌入式技术竞赛中,有参赛同学完成的“智能手环”作品深得廖教授的赞赏,他说:“现在,这一份作品做到了手表与手机相结合,根据现在智慧医疗的需求,这一个设计有着切合实际的特点,前景看好。我也有打算引导学生们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做出具有测体温、脉搏和血压等生命特征参数的功能的作品,使学生的作品更具实用性和商业价值。”

 

树立自信心,敢于提问

教授以“智能手环”为例,告诉我们对于学习必须要有自信心,脚踏实地跟着老师的引导,做好每一个部分,也许前面的那几步都简单,但当走到最后时,一定要有自信、有坚持,一个复杂而且具备价值的作品就出来了。

 

廖教授还鼓励同学们将自己在预习、复习、练习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问,积极向老师提问题,以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为此他讲述了一段关于他的求学路上的一个平实却很实在的故事:廖教授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他因为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中毕业后曾有五年的时间在家务农,直至1977年恢复高考,廖教授经过自己的努力才有机会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也正是因为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廖教授和同期同学们都格外珍惜学习的机会。他们更为努力,例如,每次上课前,除了预习课本外,课堂上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及时将不明白的问题写在笔记本上,以便复习。在课堂向老师提问,经常在课后把问题写在小纸条,提交给老师,寻求指教,由老师安排时间来为其解惑。

 

作为教师,当遇到多名学生提问题时,老师会把学生的问题搜集整理,归纳并分类,共性的问题会在课堂上评讲,非共性的问题老师也会找时间约学生来解答问题。所以,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敢于提问。廖教授说:“我甚至主张学生‘想办法把老师给问倒’。学生提问其实是双赢的:一来学生不断问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二来可以在一定程度鞭策老师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不断接受新鲜的事物,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两者都可以在这一个过程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而达到双赢。”

 

(供稿:学院新闻中心学生记者 梁玉怡  编辑:莫景淇)